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委党校党建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
市委党校牢牢把握“党校姓党”根本原则,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重要论述,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坚持政治机关、政治学校根本定位,强化培根铸魂作用发挥,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高标准赋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治校质量和水平,跑出新时代县级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办学治校经验被《学习时报》、省委办公厅《今日信息》刊发推介,获省委领导肯定性批示;
连续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综合考核优秀单位;
被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委党校表彰为省党校系统先进党校。
一、主要做法
(一)牢记党校姓党,坚持政治建校,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贯穿于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确保党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一是高标准落实“第一议题”。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科研的第一选题,做到制定计划重点部署、设计项目重点安排、配置资源重点保障。借助“三级磨课”机制,深入系统地研究打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实现“干中学”与“学中干”的有机统一。二是高站位开展课题研究。围绕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发掘典型案例和实践成果,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出版全国首部县级党校校本教材,获评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三是高质量培育党建文化。将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校园党建文化,围绕“红色领航 党建铸魂”党建品牌,系统打造由“走进党校”“红旗高扬”“红色长廊”三个单元构成的“沉浸式红色党建文化校园”,将党性教育渗透到每个细节。创新设置“成长历练”“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等主题党日特色活动矩阵,开展微课比武、经典诵读、送课到基层、学习交流会等活动,实现强党性与提能力相统一。
(二)聚焦职能定位,突出质量立校,夯实党校高质量发展根基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特点,围绕“怎么样办好班”“怎么样讲好课”系统发力,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全市党员教育工作走深走实。一是“线上+线下”,增强课程的体验感和适配度。规范开设各类主体班次,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特色鲜明的培训体系。市委书记、党校校长每年为学员讲授“开班第一课”。突出劳动教育、情景教育,将“三进三同”体悟实训纳入主体班次培训内容;
培育线上宣讲品牌,在新媒体平台推出“党校老师讲党史”专题栏目。实施学员积分量化考核,与组织部门联动配合,形成“全程跟班听课、全面记录到课情况、全程参加教学调研、全程指导党性锻炼”的全过程管理模式。二是“域内+域外”,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灵活性。盘活域内资源,打造出英雄事迹陈列馆等12处现场教学基地以及东岳石村等17个教学实践基地,精心打造“红动90分”系列课程,同步推出16堂现场教学微课,形成长短相济、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建立往届优秀学员代表、驻村第一书记等先进典型“进党校、讲党课”制度,让课程接地气有温度。优选域外资源,依托井冈山培训基地、河北正定干部学院分院等平台,打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思想伟力”等多条外出教学精品路线。三是“模块+特色”,增强课程的参与性和多样性。组织开展学员论坛、党性分析活动,开辟“访谈+互动+点评”三维教学模式,增强互动性;
开发沉浸式课程、案例式教学课程、电影教学课程等特色课程,形成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
(三)建强阵地堡垒,做实特色办校,当好党员教育生力军农村党员占全市党员总数的56.05%,针对党员干部量大面广实际,在市率先构建起市、镇、村“三级联动”培训网络,实现点、线、面全覆盖。做到“只要有党员的地方就要有党性教育,只要有组织的地方就要有党校声音”。一是强化本级党校育人基地建设。推进形成“1+3+N”培训格局,以县级党校分类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新校区,同步拓展3处培训基地,建立6所市直部门分校。在校内建立全国首家县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孔子学堂,进一步满足了全市干部培训和承接外地合作办学培训之需。二是开展镇街党校规范化建设。“一体化”推进17所镇街党校(党员教育中心)建设,同步打造191个管区298个新村教学点;
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在北京设立首个流动党员党校(党员教育中心),推动组织力量向外辐射、党员力量向内汇集。三是推动教育资源延伸覆盖。坚持“两个结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在启智润心方面的作用,主动走进电影院、高铁站等社会场所开展惠民宣讲,守牢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经验做法被“学习强国”“大众新闻”十余家媒体平台报道。
(四)完善培育机制,推动人才强校,在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上积极作为以“激发人、凝聚人、武装人”为目标使命,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硬实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教学科研人才。一是标准化发掘。坚持从“源头抓起”,精准落实发展党员计划,重点从教学一线、行政后勤等攻坚岗位上发展党员,确保把身边榜样选树出来。年度3人获评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及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二是项目化培育。系统推出“青年教师素质提升三年行动”,围绕提升“提笔能写、张口能说、遇事会办、问策能对、上台能讲”五项素养,探索以“人课(题)合一”培育模式,以“专题化”发展促“专业化”成长,真正实现了“人人有课讲、个个讲精品”。三是制度化管理。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量化评价职称竞聘机制,通过前移考核关口、量化工作业绩、实施全员竞聘,打破“到点就评”“论资排辈”“一聘定终身”等诸多弊端,形成职称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动态循环。经验做法获评2025年度省委党校系统改革创新案例。
二、下一步计划
(一)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党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之以恒加强政治建设,抓牢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个根本,抓好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基础,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政治建设抓紧抓实抓细,持续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突出走深走实抓“深化”,着眼入脑入心抓“内化”,坚持学以致用抓“转化”,持续提高党的思想建设质量。
(二)切实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党支部建设提质工程,强化党员干部日常管理,抓好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提高党的组织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深化党务业务融合,提振工作精气神,持续提高服务保障中心大局质量。
持之以恒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反腐,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引导党员干部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持续推进清廉机关建设工作示范点建设,突出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学习研讨、查摆问题、改进提高,聚焦机关效能建设项目重点突破,推动作风再优化、效能再提升,打造“勤廉并重”鲜明标识。